採自 - http://www.howmama.com.tw/b77/1-1-t633/

養小孩是件極具挑戰性的工作,因為小孩的生長發育每個階段都有顯著的差別,因此身為父母的我們,要帶好小孩之苜要工作就是先了解各年齡層的小孩應有的發展,如此一來,才能在適當的時機發現小孩異常,給予及時矯治。

以下先就一歲至一歲半寶寶的生長與發育來介紹:一歲大的寶寶的生長與發育來介紹:一歲大的寶寶平均體重是十公斤,約為出生體重是十公斤,約為出生體重的三倍,若不及八至八.五公斤,表示體重過輕;平均身高約七十五公分左右,若男生七十五分、女生七十公分以下即屬身材短小;而正常的頭圍,男生四至五至五十一公分,女生四十三.五到四十七分分,頭圍太大或太小都屬不正常,應讓兒科醫師仔細評估

1.如何評估生長發育評估嬰幼兒的生長與發育狀況,我們常從四個方面來看,包括
1. 粗動作發育
2. 精細動作及適應能力
3. 語言能力
4. 身體處理及社會性

一般我們分成一歲、一歲三個月、一歲半這三個時期來考量:

一歲的寶寶

一隻手扶著可走幾步路、可不需幫忙而站立,懂得用拇指和食指拿葡萄乾、有意義地叫爸爸或媽媽,開始使用除了爸媽以外的幾個單字、會做一些手勢、會和大人玩且不只以哭的方式表達需要。
 
一歲三個月大的寶寶

可獨自行走、爬著上樓梯、用蠟筆畫直線,將小東西放進瓶內、疊兩塊積木、開始懂得大人簡單的命令、會說出熟悉玩具的名稱,如:球等、會模仿
 
一歲半的寶寶

已可以簡單但略微生硬地跑步、能倒退走、一隻手扶著會上樓梯、自動亂畫、可重疊三塊積木、將瓶子內的小東西倒出來、看圖能說出一種東西的名稱,且能正確指出身體的一部分名稱、可以自己餵食、用湯匙吃東西時少溢出、尿濕時會抱怨,也會噘嘴親親父母。

對於上述隨年齡成長而要有的發育,若超過年齡而仍未表現出應有的行為或語言能力,父母親即應尋求醫師的協助來探討原因,譬如說:一個寶寶已經一歲半仍不會自己走路,根據醫學的統計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是腦性麻痺兒。
 

2.秋冬季之好發疾病

當對於寶寶正常的生長與發育有所了解之後,我們常更進一步知道這個年齡小孩的好發疾病,尤其即將入秋冬之際,有許多疾病易發於此季節,先做好心理準備,才不致壓力及挫折感太大。一歲至一歲半寶寶好發的疾病有呼吸道、腸胃道、神經系統方面的病病:
 
(1)細支氣管炎:
冬季是小孩細支氣管炎的流行季節,入以後,由於氣候的轉變,病童漸漸增多,身科病房因此病症的住院的孩子佔了相當的高比例。細支氣管炎的患者大多是二歲以下的幼兒,此病的病原體最主要是呼吸道融合病毒,其他如副流行性感冒病毒、流行性感冒病毒等是可能的病源體,發生的原因多半是家人感冒而傳給小孩,或小孩在公共場所感染所致。臨床上的症狀除了咳嗽、流鼻水、食慾不振、發燒、呼吸加快外,還能可出現咻咻的喘鳴聲,如果摸病童胸部,可感覺到粘液在胸腔裡震動著,症狀會持續幾天到一、二個星期才減輕,嚴重者甚至會發生呼吸衰竭而危及生命。病的治療是以支持療法為主,嬰兒若發高燒或咳嗽厲害,甚至肋間或肋骨下隨呼吸呈凹陷時,醫師會給小病人罩以氧氣帳,高濕度的氧氣可舒解呼吸窘迫;水份的補充亦相當重要,但乃應避免給予孩子過多的水份。在醫師的監視下,可儘量減少嬰兒併發細菌性肺炎,萬一發生了,會儘早施予抗生素治療,以免惡化。
 
(2)病毒性哮吼症:
主要的病原體是副流行性感冒病毒、呼吸道融合病毒、流行性感冒病毒等。初期的症狀呈現咳嗽、流鼻水和發燒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,隨後病人的咳聲和哮鳴聲,病童的聲音沙啞異常。病情厲害的病童,可能出現胸骨上、肋間或肋緣下凹陷等呼吸道阻塞現象,嚴重時則導致缺氧及發紺。哮吼症的治療,若病童呼吸窘迫,可以在門診接受治療,給予冷且潮濕的空氣並使用氧飽合度監視器,對咽喉及上氣管部水腫的現象,另可使用類固醇來改善。
 
(3)嬰幼兒氣喘:
是門診中常見的疾病,這些病童百分之五十至七十都有過敏體質,如過敏性鼻炎、氣喘、異位性皮膚炎,或家族中近親也有過敏體質,氣喘是一種慢性疾病,會引起呼吸道的炎症反應。病童的呼吸道因過度敏感且容易收縮而玫氣管阻塞。秋冬時,由於濾過性病毒感染增加而易引發嬰幼兒氣喘。典型急性氣喘症狀主要是咳嗽、呼吸氣不足、呼氣時哮鳴聲、臉色蒼白和焦躁不安。有些病童以慢性或反覆性咳嗽來表現,有些則以半夜或清晨咳嗽為主。嬰幼兒氣喘必須長期服藥或噴藥,雖然咳嗽來表現,有些則以半夜或清晨咳嗽為主。嬰幼兒氣喘必須長期服藥或噴藥,雖然咳嗽好了仍須吃藥,為的是使氣管能完全舒張而不致成習慣性收縮,甚至一開始感冒就得開始服藥。治療上要給予適當的抗炎藥物和支你擴張劑、抗組織胺或以抗生素來治療繼發性細菌感染,平時居家生活中避免或減少過敏原和刺激物的接觸。

(4)玫瑰疹:
易發生於六個月至三歲大,尤以一歲左右為多。全年均可能發,但以晚秋及早春為多。病原體為人類庖疹病毒第六或第七型,經由飛沬傳染,典型症狀為突發性的高燒,持續三至五天,偶可發現厭食、不安等症狀,但一般無流鼻水、咳嗽的感冒症狀,高燒退後同時出疹子,在軀幹處較明顯,疹子持續一至二天,也可在數小時內消退。玫瑰疹的治療,在發燒時可考慮給予退藥,無特殊療法。常見的併發症有痙攣性發作,偶爾也可見前囟門膨出而誤以為腦膜炎,應帶給兒科醫師詳細檢查。
 
(5)輪狀病毒腸炎:
冬較為常見。病毒在高倍電子顯微鏡下看為車輪狀,故稱為輪狀病毒。傳染途徑是經由糞便-口腔傳染,有些研究顯示,也可經由呼吸道傳染。病童會先有發燒、倦怠等感冒症狀,繼發嘔吐,再發生厲害的腹瀉,大便呈稀水便帶有酸味,偶爾有黏液附著。嚴重時,發生脫水或電解質不平衡,病程約需二週左右,會自癒。治療上以支持療法、矯正電解質不平衡和預防脫水為主。如果腹瀉嚴重,時間較久,使得小腸發生乳糖酵素缺乏,則需餵食不含乳糖的奶粉,直到乳糖酵素恢復,通常需時一個月左右。

值得注意的是,這種腸炎好發在嬰兒房、托嬰中心及幼稚園,所以有此病童時,隔離措施一定要加強,且照顧此病童後,一定要勤洗手,以免爆發流行。
 
(6)熱性痙攣:
是指急性體溫升高到某個程度之後併發的抽搐,但中樞神經感染,如腦膜炎所引起的發燒和痙攣不包括在內。熱性痙攣是一種良性的病症,通常在六個月至六歲間的孩子才會發生,尤以九個月至二十個月大的孩子最常發生,大部分是在發燒一 上時發生,引起發燒的疾病上呼吸道感染、中耳炎、咽喉炎、玫瑰疹、尿路感染和腸炎等。
 
此病症很常見,每一百位兒童中就有三位曾有此現象。發作時令人害伯:病童可能失去知覺、全身抽搐、眼球上吊、牙關咬緊,至嘴唇發紫、呼吸困難。大部份很快會自動停止,若時間不長,對腦他,將衣服鬆開,保護其頭部及身體,避免撞到東西,將他身體側躺一邊或頭朝下俯臥以避免口鼻內的東西吸入肺部,也不要硬塞硬物於口中,這樣反而會將牙齒弄斷頭弄傷。如果抽搐超過五分鐘而未自動停止,就該儘速送孩子到附近的醫院處理。此病症的孩子約有半數以後發燒時可能再複發,但大部份於三、四歲之檢查,以便區分是熱性痙攣還是癲癇。
 
3.對意外的預防

一歲至一歲半的寶寶,活動的範圍比之前大了許多。因為此時他(她)已經能站得很穩且能開步走。大約一歲兩個月時就可走得很穩,一歲半時就會上樓梯,且寶寶常有新的動作與花樣,所以父母親天天都有新的照顧經驗及新的喜悅。然而一不留神,偶爾也會有新的的狀況出現,如:跌倒、跌撞或傷害的情形,做父母的必須格外小心。對於一歲至一歲半孩童意外事故的預防,要先了解如前述的動作發育程度而有不同的預防措施。

此時的孩童已能抓握東西且到處行走,會藉著把東西放入口中來探究物品,因此容易吞入硬物或不該吃的東西;會打開櫥櫃、抽屜、容器而拿取不該拿的物品;當不受人監視時,會有探索環境的強烈好奇心;會探查任何孔洞,並藉著爬高、伸手、墊腳尖等動作來拿取放高處的東西;但他們不了解水、火、熱的危險性,且對高度的認知也尚未建立,因此隨意攀爬、上下樓梯、打開窗戶等;他們可以做許多動作,但在許多動作及技巧上顯得笨拙、不靈活,所以要預防幼兒意外的發生要有良好的觀念及措施,以下提供給家長們參考:

(1)預防跌倒:
應在樓梯口做好安全措施。
 

(2)避免吸入及窒息:
勿讓孩子玩鈕釦等小物品,並且選擇大而牢靠的安全玩具,避免有尖緣或可拆開零件之玩具,以免誤吞;最好不要在地上放小東西,且勿給小孩吃硬的糖果、有核的食物、花生米及口香糖等。此外,應關好冰箱、衣櫃、洗衣機、浴室的門,以防小孩躲入而發生窒息等意外。當孩子接近水源時,應密切注意,並在水池及游泳地邊加上柵欄,以防溺水、窒息。
 

(3)避免身體傷害:
勿讓孩子自己拿刀叉吃東西,應使用摔不破的碗盤;注意與動物間的安恮性,尤其是貓、狗;禁止幼兒在走路或跑跳時,口中含著食物。
 
(4)避免中毒:
給藥時要仔細並留意,除非有醫師處方,勿給予服用成人藥物,父母應了解正碓使用糖漿的方法和劑量,藥物或化學藥品使用後,立即收存於安全位置或換用兒童安全扣蓋。
 
(5)避免燒燙傷:
應在任何熱燙的容器前做好防護措施,例如:鍋柄朝內放置容器下的桌巾不要讓孩子摸到;勿讓孩子玩電器物品;火柴及打火機必須放在小孩拿不到地方;必須先試洗澡水溫度及先放冷水再放熱水,禁止小孩玩水龍頭。萬一孩童遭灼燙,應循沖、脫、泡、蓋、送的五個程序處理,即沖冷水、蓋清潔布類而後送醫治療。
 
(6)避免交通事故:
坐車時不要讓孩子坐成人的椅子,須使用構造良好的汽車安全座椅及車內安全帶;不要讓孩子在路邊或在停靠路邊的車後爬行遊行,若無法監督小孩則應將門或籬笆鎖好。
 
平常多留意,不幸減最低
寶寶是父母心中的最愛,每當兒科或外科急診見到因意外而送醫的孩童痛苦的樣子,以及父母心急如焚的神情且不斷地自責,於心十分不忍,衷心地期盼大家平時就能多留意意外的預防措施,讓不幸和痛苦減至最小、最低的程度,也希望天下每位父母親都是快樂的爸爸媽媽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烏小賊 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