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新日期:2009-06-17 記者:採訪/陳俐君 攝影/許偉閔(麥叔叔兒童專��

寧靜的夜晚睡眠時光,不但是人體生理機能修復的「黃金時段」,對新生寶寶來說,更是健康成長的重要關鍵。除了建立正確生活習慣,針對問題對症下藥,才能讓寶寶「一夜好眠」喔!

 

您知道在寶寶2歲前,平均有9500多小時(約13個月)處在睡夢中?在2~5歲間,一般幼童睡覺與醒著的時間總量是相等的;而在童年與青少年階段,孩子的睡眠時間約佔一天的40%。

 

長輩在哄小寶寶入睡時,口中常不時輕念:「嬰仔嬰嬰睏,一暝大一吋」,由此可看出,良好睡眠對寶寶的重要性。

 

不良睡眠,兒童常見

 

據相關研究報告指出,約有25%孩子曾在兒童與青少年階段面臨睡眠障礙(如:難以入睡、睡眠窒息、嗜睡症等);而約有10%的學齡前兒童會打鼾;另外,平均在100個幼童中,約有3人罹患更嚴重的睡眠窒息症。

 

睡眠不足,傷害健康

 

不良睡眠行為與品質,會對孩子帶來包括:身體、心理、認知與人際關係發展帶來負面影響。睡眠不足除了容易造成意外,睡眠節奏混亂,也會打亂寶寶的生理時鐘,使內分泌激素異常,腸胃道受傷,也會危及自體免疫與新陳代謝系統。

睡眠障礙,惡化情緒

 

睡不好、睡不飽除了會影響健康,也會對使低落、焦躁情緒更加惡化,影響記憶力。而近一步觀察,可發現長期患有身心障礙疾病的兒童與青少年,「睡眠問題」是一普遍常見的現象。

 

好眠Part1:認識作息

 

睡眠到底是什麼?從睡眠科學家的觀點來看,人類生存主要是由3大獨立存在的本質所建構:

 

(1)清醒

 

 

 

(2)快速動眼期的睡眠狀態(REM Sleep)

 

又稱為「作夢的睡眠」。對成年人來說,快速動眼期睡眠約佔正常睡眠20~25%,相對而言,新生兒睡眠有一半的時間都處在快速動眼期,這階段的睡眠也被視為「有效的睡眠」。

 

(3)非快速動眼期的睡眠狀態(Non-REM Sleep)

 

又分以下4個獨立階段。
‧ 階段1:是清醒狀態與階段2睡眠之間短暫的「過度時期」,通常占整體睡眠時間的2~5%。
‧ 階段2:佔據多數的睡眠時間(約佔50%),通常被視為「真正」的睡眠。
‧ 階段3與4:合稱為深層睡眠。

 

幼兒睡眠週期,「週歲」約同成人

 

在漫長的夜間睡眠中,每個年齡階段所歷經的時間與循環週期各不相同;成年人的深、淺眠週期,約3~4小時交替一次;新生嬰兒的週期相對短暫大約1小時輪替一次,隨著年齡增長,大約周歲前後,日夜有別的生活作息就能順利養成。

署立雙和醫院小兒神經專科主治醫師郭雲鼎提到,新生兒睡眠不如成人般規律,多呈「片段」狀態;幾個月大的小寶寶,不太會有日夜之分,一天睡眠時間多被分割成4~5段,平均清醒1~2小時後,會再睡個4小時。

 

財團法人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台北分院小兒科主治醫師蔡文心指出,小寶寶的睡眠時數,依照不同年(月)齡,時數基本上是「依序遞減」;她並表示,最快等寶寶9個月大後,夜間睡眠時間就能一口氣達到6~8小時,逼近成人睡眠形態。

 

寶寶睡眠時數分佈
年(月)齡 一日睡眠總時數
1個月 約16~18小時
2~4個月 約14~16小時
4~6個月 約13~15小時
6~12個月 約13~14小時
1歲 約12~14小時
2歲之後 約12小時
    (資料來源/蔡文心醫師

 

該不該午睡?家長細拿捏

 

學齡前兒童的父母經常擔心,該不該讓小孩午睡?午睡該睡多長?最晚可睡到幾點?醫師建議,應視孩子個別狀況而定。

 

郭雲鼎醫師表示,孩子是否該午睡,或什麼時候才不再需要午睡,其實並沒有時間早晚的問題,睡眠的重點,應該是讓孩子得到充足休息;若戒掉午睡無法讓夜間睡眠品質變得更好,這樣的改變就沒有大大意義。

 

蔡文心醫師建議,多數9個月大以上的寶寶,白天睡眠時間已經大幅縮短,若真要讓孩子午睡,一般約睡個2~3小時即已足夠;傍晚午睡最晚不要超過6點,即可輕鬆培養孩子生活作息,擺脫日夜顛倒的惡性循環。
※ 兒童午睡比例:
‧ 3歲→92%
‧ 4歲→57%
‧ 5歲→27%

好眠Part2:3問題破解

 

讓寶寶吃的好、睡的飽,是所有父母的使命與責任,但是到了夜晚哄寶寶入睡時,白天乖巧的「小天使」,總是迅速化身成精力充沛的「小惡魔」,像隻毛毛蟲般動來動去,怎麼樣就是不肯安穩入睡。在解決小寶貝的睡眠問題前,根據郭雲鼎醫師與蔡文心醫師的臨床門診經驗,兒童常見的睡眠問題,有以下3種類型。

 

不到午夜不睡─晚睡或不易入睡

 

 

 

(A)特性

 

就算到了晚上該睡覺的9、10點,小寶寶依舊精神百倍,圓滾滾的眼珠眨阿眨,就算到了半夜還是生龍活虎,毫無睡意。

 

(B)影響因素

 

造成寶寶夜間不易入睡的原因,大致不脫生理因素與不良生活習慣影響。
‧ 生活習慣→
《1》 白天睡太多:如前所言,寶寶若白天睡眠時間過長,勢必會讓夜間睡意不明顯。
《2》 大人作息影響孩子:現在小寶寶多數都成長在雙薪家庭中,爸比媽咪白天工作,只能等到晚上下了班,才有空與小孩一起互動,參與成長。小Baby與父母的相處時間多在夜晚,若家長習慣晚睡,很容易不知不覺與孩子玩得太晚,讓孩子錯過正常睡眠時間,與大人一起變成夜貓子。

 

日夜有別,有利生長

 

蔡文心醫師提到,新生寶寶對環境的調節能力較差,過亮的光線,不但會讓寶寶對晝明夜暗的自然生理規律產生混亂;也會連帶影響生長激素及褪黑激素在夜間的正常分泌。

蔡文心醫師表示,亮光刺激寶寶眼部,會連帶抑制大腦松果體分泌褪黑激素。她進一步指出,腦下垂體是人類內分泌系統的總管,包括生長激素、腎上腺皮質素等物質,都須靠腦下垂體「下指令」,才會進行分泌;這些神經性荷爾蒙物質,在夜間的分泌量都會大增。若新生兒一直處在過亮環境,分不清白天與黑夜,容易使褪黑激素、生長激素分泌減少,影響生長。

 

‧ 生理因素→

 

《1》 基本生理需求:包括肚子餓、尿布髒、室內溫度過高、衣料接觸導致皮膚、身體不舒適等。
《2》 疾病:包括腸絞痛、尿床、發燒等,都會讓身體不適,不易安穩入睡,進而影響睡眠品質。

 

認識!嬰幼兒腸絞痛

 

新生兒常在夜間某個固定時刻哭鬧驚醒,腹部脹脹鼓鼓的,抱著肚子,出現類似成人肚子不舒服的表情,當心,你家寶寶可能有腸絞痛問題。

 

郭雲鼎醫師表示,腸絞痛的主要致病原因仍不明,與其說它是一種疾病,倒不如說是一項「症狀」,是由許多複雜病因所引起。新生兒的腸絞痛長會在出生後至三個月間頻繁出現,多數在4~5個月大後即會緩解;詳細病因,推測與下列因素有關:
‧ 新生兒腸壁神經發育還不成熟,導致腸道蠕動呈現不規則狀態。
‧ 配方奶寶寶對奶粉中的蛋白質過敏,造成腸道不適。

蔡文心醫師指出,除非是嚴重的腸胃道疾病問題,多數孩子等到大一點後,腸
絞痛的毛病就會自動痊癒。依照臨床上診斷嬰幼兒腸絞痛所採用Wessel氏準則判斷,若新生兒一天哭鬧超過3小時,一周3天以上出現前述哭鬧狀態,症狀持續存在超過3周,就該請求兒科醫師協助,必要時須輔以抗痙攣、消脹氣等藥物治療。

 

睡眠打鼾不停

 

 

 

(A)特性

 

寶寶睡覺時,呼呼作響的「呼吸聲」常會常伴隨出現,不是呼吸聲響又大又沉重,就是打鼾聲音震耳欲聾;有時大聲呼吸到一半,還會暫時停止喘氣,折騰人的睡眠過程,母親與孩子都不好受。

 

(B)影響因素

 

郭雲鼎醫師表示,小朋友的睡眠呼吸異常,狀況可輕可重,從單純的鼾聲大作,到睡到「忘記」呼吸的「睡眠呼吸中止症」,都屬於睡眠呼吸異常現象。而依照這類問題的嚴重程度,從輕至重,可能有下列表現:

 

《1》 單純打鼾:

 

有些小寶寶沒有任何呼吸困難的問題,就只是會打鼾而已。在4~5個月大以前的寶寶,會有打鼾問題,大多數屬於正常生理現象。由於有的新生寶寶在喉咽、鼻咽部位間的軟骨組織發育還不健全成熟,容易在空氣通過狹窄的呼吸道,或塌陷的咽喉部位時時產生聲響;而部分孩子的舌頭較厚實,也容易在入睡時造成呼吸出現聲響。這樣的狀況到長大後就會自然消失,家長不用過度擔心。

《1》 呼吸道感染:

 

新生兒的鼻道通常很短小,所以當面臨上呼吸道感染時,因為發炎、腫脹造成流鼻涕、鼻塞在所難免。但正因鼻道受感染,小寶寶容易呼吸受阻,在睡眠過程中出現怪聲,家長可以在臥房中放置一杯溫開水提高室內濕度;或可直接讓小孩在浴室內吸一點溫熱蒸氣;也可幫孩子墊高枕頭,或是改成側睡,以幫助呼吸順暢。

 

《2》 孩童期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:

 

「孩童期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」肇因於扁桃腺及腺樣體肥大,這會造成上呼吸道在這兩處的空間明顯變小,使氣體流通受阻。經由頭顱側面X光攝影檢查,可發現即使不是胖小孩,若扁桃腺肥大到佔據口咽腔,會使呼吸道變窄,也會在睡覺時發出如雷鼾聲。

 

在治療方式上,目前可透過改良型的扁桃腺及腺樣體內視鏡手術,避開兩側耳咽管;再配合微創削切刀或低溫冷觸氣化棒,在切除腺樣體組織的當下同時止血。

 

雖然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好發於肥胖體型,但只要上呼吸道有鼻咽、口咽、舌根、喉部等任一部位狹窄,都有可能造成此症,須經小兒科醫師評估後治療,以免引發更嚴重的生心理問題。

 

啼哭不止的夜驚

 

 

 

(A)特性

 

小寶寶常常從沉沉睡眠中突然驚醒,像是做了什麼噩夢般哭鬧不休,大聲喊叫,搞得全家不得安寧,卻又找不出個所以然。

(B)影響因素

 

蔡文心醫師表示,新生兒夜驚的現象常是突然出現,可能前一分鐘孩子還安穩熟睡,下一分鐘就猛然驚醒,出現極度害怕、恐慌、心跳加快、情緒激動等異常行為。其影響原因,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

 

《1》 白天遭受過度刺激或勞累

 

對小小孩來說,由於認知行為能力還未養成,容易因為看到或聽到某些鬼怪故事而心生恐懼,日有所思,夜有所夢,常會在知識基模不健全的狀態下,出現夜晚驚嚇啼哭的問題。

 

《2》 夜間處在過度刺激的環境

 

對小寶寶來說,夜晚本應屬於寧靜、穩定的時刻,但若夜晚處在吵雜、過度刺激的環境入睡,孩子在不安穩的狀態下,容易出現夜驚現象。

 

《3》 壓力

 

若孩子因面臨分離焦慮、處在陌生環境,容易因此感到不安、有壓力,如此易讓孩子睡不安穩,出現睡眠不足的問題,因此常會使夜驚問題相伴出現。事實上,壓力雖然不是直接導致夜驚的主因,但因壓力導致的睡眠品質不佳,多少間接會促成這類情況。

 

好眠Part3:睡眠訓練

 

對小寶寶來說,睡眠可是成長的關鍵時刻,為寶寶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與生活作息,是相當重要的喔!

 

規律作息

 

想要一覺到天明,沒有一蹴可幾的捷徑,各項舒眠步驟僅是輔助手段,維持規律且正常的作息才是王道。

郭雲鼎與蔡文心醫師建議家長,協助孩子養成固定時間起床與睡覺的作息,別讓孩子的作息節奏受到假日、父母作息等因素打亂,若有突發狀況,也建議平日起床與就寢時間差異不要超過1小時。

 

舒眠儀式

 

洗澡:蔡文心醫師建議,容易睡不好的敏感小孩,爸比媽咪可把孩子的洗澡時間延至睡覺前,但切記沐浴一定要在進食1小時後再進行,以免不利消化。

 

《1》 按摩:透過按摩,除了可使僵硬的肌肉鬆弛,釋放緊繃壓力;還能消除寶寶較為焦慮、煩躁等具攻擊性、憂鬱的負面情緒,有利放鬆入眠。

 

《2》 環境:室內溫度以攝氏28°C,溫暖舒適環境為佳;睡眠空間光線「昏暗」,較容易入眠。

 

《3》 床舖與房間:雖然這並非適合所有人,但蔡文心醫師建議,家長與孩子分房睡,讓孩子養成獨立的習慣,有助睡眠穩定。若家長擔心小寶貝的安危,她建議親子睡眠環境可以採取「同房不同床」的形式,以使孩子的睡眠干擾降到最低。

 

郭雲鼎
職稱:署立雙和醫院小兒神經專科主治醫師
學歷:臺北醫學大學醫科所博士
經歷:臺北巿立萬芳醫學中心小兒部小兒神經科主任
台北馬偕醫院小兒神經科研究員
日本國立精神、神經中心微細構造研究部研究員

蔡文心
職稱:財團法人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台北分院小兒科主治醫師
學歷: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
經歷:國泰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
台大醫院小兒部住院醫師
台大醫院小兒部小兒神經科臨床研究員
慈濟醫院台北分院小兒科主治醫師
台大醫院小兒部兼任主治醫師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烏小賊 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